欢迎   |  注销

媒体行随笔之二--仰望牡丹祠

2019-06-19 19:31
关键词: 
[提要]2015年11月2日,“探访文化名城——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”采访团到王渔洋故居,故居内有一座渔洋祠,紧挨渔洋祠东侧,还有座比较矮小的祠堂,人们都叫它“牡丹祠”。牡丹,娇艳欲滴,祠堂,凝重肃穆,二者风马牛不相及。以花命名祠堂,直觉告诉我们,其间必有来历。

  2015年11月2日,“探访文化名城——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”采访团到王渔洋故居,故居内有一座渔洋祠,紧挨渔洋祠东侧,还有座比较矮小的祠堂,人们都叫它“牡丹祠”。牡丹,娇艳欲滴,祠堂,凝重肃穆,二者风马牛不相及。以花命名祠堂,直觉告诉我们,其间必有来历。

  当地人说,牡丹祠传说太多了,一说是为王士禛夫人张宜人所建,一说是供奉着王家好几位有突出贡献的女性。还有一说就有点传奇色彩了:王士禛70来岁从北京告老还乡时,带回一名红颜知己,她酷爱牡丹,死后为她建立的祠堂就叫“牡丹祠”。尽管说法很多,但不管哪种,牡丹祠一定与王家的女性有关。

  问题又来了,在男尊女卑、以男人为中心的封建社会,中国大地上不缺的是为贞妇烈女建的牌坊,何曾见过为女人立祠?家庭妇女怎么可能像男人一样受到子孙供祭?然而,王家就不一样。用牡丹命名,有人说是因为那个特殊时代,不能表明为哪个女人建祠,只好用牡丹这样既能暗指女性又能寓意富贵的花来命名,表达的是对女性的尊重。

  倘若如此,眼前这座牡丹祠,尽管比渔洋祠矮一大截,但依然令人陡生敬意。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年月,倘能如此尊重女性,王家真是有人性、平等思想的光辉。细看王家家史就知道,他们尊重女性并非无稽之谈,因为几个家庭妇女对这个家族的兴起可谓居功至伟。王家第一个进士王重光的夫人,以良好的言行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孩子,八个儿子除两个夭折外,其余六人均有功名。王士禛从家乡赴扬州上任时,母亲孙夫人告诉他说:“这是你第一次出去,很年轻就去执法办案,我很担心,怕你做不好。扬州是你前辈曾当官的地方,你去了务尽职守,不要给先人丢脸。”孙夫人情真意切。王士禛的祖父王象晋曾任扬州兵备副使,政声卓著。母亲希望王士禛效仿先辈,克己奉公。后来,王士禛遇到一个棘手的案子,在扬州就养的孙夫人毫不犹豫地支持和鼓励儿子冒着风险主持公道,而不去考虑升官、降职。这样深明大意的母亲对儿子能没有影响吗?

  王士禛为官在外,夫人张宜人操持家业,抚养子女,对王士禛及家族贡献也很大,47岁就积劳成疾病故了。王士禛写了27首悼亡诗,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张宜人的真挚感情。

  正是妇女对这个家族的巨大贡献,她们赢得了在那个年代非常难得的尊重。与其说王家尊重妇女,不如说他们看到了女性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现代家庭研究也证明,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。在日本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的国家,很多妇女是没有工作的,她们就是家庭主妇,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一个专职保姆的角色,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家庭教育。在美国,许多女性都是40来岁才开始就业,此前的十多年里,她们的精力往往都花在教育孩子上。在孩子心态、性格、观念形成的阶段,提供良好的教育,无论对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,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。牡丹祠所体现出来的对女性的尊重、对女性与家族兴旺关系的认识,今天依然给我们很多启迪和教育。(伊茂林)

人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