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   |  注销

安徽日报:洪山戏老树著新花

2019-06-18 16:34

顾红霞和全村人共同的精神生活

    从“傩”发展到香火戏,到了清代中叶,又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。

    “我5岁开始,就跟着妈妈和外婆在村里的空地上听戏了。”洪山戏传承人顾红霞回忆说,那时候的条件当然没有现在好,一块布拉开作为大幕的背景,一声锣鼓敲响,戏就开始唱起来了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当年年幼的顾红霞,没想到自己暗暗在心中下的决心——长大后要当一名喜剧演员的梦,能够如此顺利地实现,而且上苍仿佛为了酬劳她固执的坚守,让她成了扬剧大师李开敏老师的关门弟子,同时也在她三十几岁的时候,获得了戏剧红梅奖。

    “小时候刚刚开始看戏的时候,我们村落里的演唱方式还是很古老的。”顾红霞说,民间做场的形式,几个老戏骨围桌做场,没有任何的管弦伴奏,只有一个小的锣鼓来作为场与场的过渡,乡间草台,两人戏,就成为了顾红霞和全村人共同的精神生活。

    比起顾红霞,作为洪山戏的首席传承人,吴德才与洪山戏的结识,是因为他的老师姚恭林。

    “虽说是多种戏剧的结合,洪山戏还是每一个剧种不可缺少的一块重头戏。”吴德才说,洪山戏是从香火戏逐渐演变过来的。“洪山戏骨子里透出的是一种我们学戏的坚韧气质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,吴德才想起自己在7岁的时候,为了练好脚上功夫,双脚被鞋子磨出了老茧,“水泡被磨破了,脓水也就流出来了,但只顾练功哪有心思管它呢!有一次半个脚趾头沾满了鲜血,鞋子都被染红了。”他不无感慨地说,这样的求学之路,只是学戏生涯中的一小部分,直到今天,成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戏剧团(江都德才戏剧团)的吴德才,仍然很感恩当年的那段时光。

    【寻找之旅】

    为了更好地传承,选择年轻人

    记者此次寻找洪山戏的旅途并没有耗费多少周折。来安县文化馆的高馆长告诉我们,对于洪山戏的保护,他们建立了专门的团队,有专门的组织,“我们会定期举办洪山戏的汇报演出,会把有关的一些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。”高馆长说。

    对于戏剧非遗文化的保护,仅仅靠政府的扶持是不够的。

    刚认识洪山戏传承人的时候,并非在来安县本地,而是在江苏省一个叫江都的地方。“这两位传承人真是年轻啊!”据记者了解,作为传承人的顾红霞,吴德才今年只有三十几岁。高馆长告诉我们,为了使洪山戏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,经过多方面考核他才选定他俩。在高馆长和同伴们看来,只有更加年轻的血液,才能够使得洪山戏的血液更加新鲜。而这样的做法和考量,还是比较值得各地戏剧保护者们借鉴的。

    民营运作,以剧团的方式传承

    吴德才和顾红霞为了更好地将洪山戏做大,利用江都这块土壤,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剧团。

    “我们的性质是民营的,自负盈亏。”在刚刚起步运作的时候,吴德才说,每一场演出往往都需要演员们自掏腰包。“就拿戏服来说吧,我们的戏服都是在苏州那边定做的,每一套最少也要花去七八百元。”

    唯一的优势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这片江都的土壤。吴德才介绍说,“在江都这一带方圆200公里,红白喜事都必须邀请剧团回家,为自家唱上一台戏。”刚开始的时候,他们最远的有去浙江一带参与演出,口口相传,口碑也就建立起来了。后来,知道江都德才戏剧团的人越来越多,他们忙起来的时候,一天下来能跑个两三场。

    大概在五年之前,戏剧团慢慢步入了正轨,之后因为人手不够,顾红霞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剧团,二人从此开始了各自的戏曲奔波之路。

    剧团从编剧创作到登台造型,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,但大部分演员要身兼数职。顾红霞的丈夫就是剧团里的编剧兼演员。“我到现在为止已经创作了几十部作品,每一个作品都是我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。”顾红霞的丈夫说,而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下午,在他们表演的那出戏中,他就一人分饰两角。顾红霞笑着说,这样的例子还很多。“我们的伴奏老师,有时都会成为我们剧中的主力呢!”

    高温下,演出坚持了近三小时

    7月27日下午,顾红霞要和她的团队为一个百岁老人唱一台戏,他们排的这出戏叫《金锁传奇》。

    电子琴、二胡、铜锣、小鼓,这些现代乐器和传统乐器,贯穿了整部戏曲。顾红霞说,现在二胡是洪山戏的主要伴奏乐器,尤其是演员的上下场,清脆的铜锣响起,揪心的二胡拉响,略伴电子乐轻盈的韵律,一场《金锁传奇》便开始了。

    因为整场戏是多种戏曲的结合,乐队的伴奏老师说,会听到不同的戏曲风格,而我们的洪山戏会主要集中在整场戏的后半部分。洪山戏整个曲调节奏较快,大多是七字调和十字调,口语化比较强,同时它的吐字较重,没有过多的行腔,说唱锣鼓伴奏混为一体,如果不是当地人,会听不太懂其中的含义,但洪山戏却听起来朗朗上口,雅俗共赏。

    下午的舞台是在县城的一个露天举行的,十几个演员穿梭在一个长不到三米的、临时搭建的后台上,每个人化妆的时间几乎不超过10分钟,因为天太热了,刚刚上到脸上的妆,几秒钟后汗珠渗透脸颊,脖子部位又是妆卸了,白花花的一片,而演员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了。

    后台空闲时,就是他们吃饭的时间。随意吃一口西瓜,喝上一碗稀饭。剧团中负责配音的王阿姨,躲在帘子后面,专注地听着剧情,“哇哇哇”,婴儿的痛哭声,尖脆刺耳,几秒钟的配音之后,赶紧盛一碗稀饭,几口便下肚。“老王该上场了!”碗一扔,人影又不见了。


人点赞